患者故事|乳腺癌是个慢性病,让我们慢慢治!

发布时间:2021-01-20

我曾是一名局部晚期的乳腺癌患者,44岁那年,幸遇苏逢锡教授和他的团队,以精湛的医术帮我挽回一命。转眼快7年,我的生活重归阳光与灿烂,忆往昔,我很乐意将这段抗癌记忆分享,与广大的病友姐妹们共勉!

 

01、怪我一时疏忽
乳腺癌“原形毕露”,追上门来!

 

2014年元月份,在湖南有名的三甲医院,我做了乳腺钼靶、CT等一系列检查,被告知患了乳腺癌。医生说最终的病理诊断要做穿刺才能确认,但肿块都已经超过5cm了,用手都能摸出来,问我怎么就这么疏忽大意呢?

 

是啊!其实早在两年前,这个病就已经有征兆了。

 

2012年的一天,我摸到自己的左侧乳房好像有个小包块,去到医院做乳腺B超,医生说是乳腺增生,左乳有个小结节,问题不大,给我开了一些逍遥丸、乳癖散。记得当时我还跟我的一位医生好友聊起了这事儿,她说她也是乳腺增生,说现在好多女性体检都能查出乳腺增生,没关系的。

 

听医生朋友这么一说,我就没当回事儿了,加上又不痛不痒的,索性把医生开的那些药也给停了。

 

就这样到了2014年初,我因为睡眠不好,去当地中医院开药调理。想起之前的乳腺增生,便让医生也开了一个乳腺B超,顺便检查下。孰料,结果出来,B超医生神色凝重,问我是一个人来的,还是有家人陪伴。我说是一个人啊,医生表情复杂,欲言又止的样子,让我尽快复查确诊。

 

什么情况?我拿着报告单,看到上面写了个“乳腺Ca?”,当时我不懂Ca是什么意思,就在回家路上用手机查。当页面蹦出“癌症”两个字时,我感觉自己脑袋一下子空白了,两腿发软,都不记得最后是怎么回到家的。

 

紧接着,就去到了前面说的那家三甲医院。由于当时我还患有甲亢,医生说不能立马做乳腺癌手术,要先把甲亢的指标降下来。住了一个星期的院,已经腊月二十几了,医生们要放假,就让我先回家,等过完年再回医院治疗。

 

想想这前前后后的两年,我真是觉得懊恼,当初怎么就那么疏忽呢?如果2012年能引起重视,积极治疗随访,就不会放任肿瘤长那么快、那么大了!

 

02、幸遇苏逢锡教授
我要给他团队的每个人点赞

 

寒冬腊月,我的心情像气温一样跌倒了谷底。妹妹在广州,知道了这事儿,第一时间劝我来广州治疗。她打探到他们小区里就有一位乳腺癌患者,是找一位叫苏逢锡的教授给治好的,于是赶紧帮我联系。

 

快年三十了,一天,我突然接到一个广州的电话,是一位叫做李倩的疾病管理师打过来的,原来,她是苏逢锡教授的助理,妹妹已经联系上他们,并提供了我的疾病资料和信息。电话里,李倩医生的声音温温柔柔,她不紧不慢地说:

 

“阿姨,我们就当乳腺癌是个慢性病,一起慢慢治!”

 

就是这一句话,让我减缓了不少焦虑,算是勉强安心地过了个年。年后,湖南到广州的火车票紧张得很,万万没想到,苏教授竟然亲自叮嘱:

 

“买张飞机票过来啊,治病要紧!”

 

感动万分的我,其实不是舍不得买机票,而是当时我的儿子正读高二,我真的很害怕自己到了广州“有去无回”,所以只想好好陪伴儿子几天,等他开学。

 

过完元宵,儿子回学校了,我也启程来到广州。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2月17日,那时我们不知道每周一是苏教授的手术日,在走廊的电梯口首次见到苏教授,他穿着一身蓝色手术服,看上去非常地精明能干。苏教授叫住我们简单聊了几句,交代医护人员帮我办理入院,安慰我们说现在科学很发达的,不用太担心。末了,苏教授还幽默地来一句:

 

“要做病理学检查的,搞不好还不是癌症呢!”

 

明知是乳腺癌的我,一句话就被他逗笑了,心情瞬间放松下来。

 

做完相关检查,苏教授说我的肿块有些大,不能直接手术,要先做新辅助化疗。那会儿我母亲在广州帮妹妹带孩子,一家人正好能够照顾我,于是每21天1个疗程,我往返于家和医院,一共做了4次术前化疗。可喜的是,才做完第一次化疗,我的肿块就缩小了一半,这让我备受鼓舞,内心充满了希望。

 

手术在5月19号进行,也是我请求苏教授主刀的,他团队的贾卫娟教授和一位前来进修的陈医生担任手术助理。我做的是根治,左侧全乳切除,并摘除了大大小小总共20个淋巴结,难度可想而知!但由于有苏教授坐镇,术前术后我真的没有半分紧张和担忧!

 

术后我又进行了4次化疗,庆幸的是,在护理伤口期间,命运让我再次受到了苏教授团队的另一位好医生——吴建南教授的眷顾!

 

当时,吴教授是我的主治医生,术后我被推回病房已经下午四五点了,吴教授第一时间过来查看我的情况。当发现我的伤口排液好像有些不顺畅,他二话没说就弯腰蹲下来,详细排查我床边的储液瓶、瓶盖,以及引流管接口处的情况。那画面让我心头一热,觉得他不是把我们当病人,而是在对待自己的亲人。

 

术后的那几天,有亲朋好友从湖南来看我,“你当初可真是心大啊,听说肿块都9厘米了”,查房的吴教授听到这话,风趣地接了一句:

 

“哪来9厘米,乳房都没有那么大呢!”

 

噗嗤一声,全病房的人都笑了……

 

过了20多天,吴教授帮我拆了伤口的手术钉,只见原本乳头和肿块切除的地方结着厚厚的血痂,吴教授温和地给我解释原因,让我回家买点金霉素眼膏涂一涂,等血痂润化了就把它抠掉。我回家照做了一半,可是我怕血呀,哪敢自己动手,于是我挂了吴教授的号,让他帮我弄。吴教授说“好的,你把伤口给我看看”,我撩起上衣,哇,说时迟那时快,我还没反应过来,他唰的一下就把血痂给抠掉了,还告诉我陆续会有新的血痂生成,但会一次比一次薄,直到伤口一点点愈合。

 

于是,隔三差五的,我就跑去挂吴教授的号,找各种理由让他帮我查看伤口,说实话当时我内心还是有些急啊,总盼着伤口快点长好。每一次,吴教授都笑着来一句:

 

“怎么又是你,这次又什么事呀?”

 

但每次说完这话,他都仔细给我处理伤口,还耐心疏解我的焦虑。

 

最后一次,吴教授做了一个在我看来大胆而又创新的举动,因为他不是用手抠血痂,而是让我躺到换药室的床上,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。直接把我的血痂给剪掉了,接着上了点药,再用纱布给盖住。奇怪的是,全程我竟然一点疼痛感都没有。再后来,术后化疗时,有一次苏教授带队查房,吴教授也在其中,当大家走到我床前查看伤口时,吴教授看了一眼,兴奋地说道:

 

“活过来啦!”

 

原来,他的意思是说我伤口处的皮肤“起死回生”长好了,当场吴教授面露喜色,笑得比任何人都开心!可只有我知道,正是多亏了吴教授的胆大心细,我才能恢复得这么好,并且免去了植皮的麻烦。

 

03、既然乳腺癌是个慢性病
那就慢慢治,慢慢养!

 

四次化疗结束后,我继续待在妹妹家调养了一段时间,8月份回了湖南。

 

想着当初来广州前,我曾做过最坏的打算——有去无回,但恰恰是在广州的这半年时光,我因为遇见苏逢锡教授、吴建南教授、李倩医生、贾卫娟教授、陈医生等大恩人,而重获新生。

 

到如今,我50出头了,这些年一直生活得幸福而知足。前前后后有一些抗癌心得和体会,我觉得可以和姐妹们分享:

 

1、重视复查

做完手术的头三年,我每半年就复查一次,乳腺癌和甲亢的恢复情况非常好,各项指标都相当正常。

 

后面,我改为每年复查一次,并加做全面的身体检查。有朋友看了我的体检报告,打趣道:“你一个患过癌症的人,身体指标比我这个正常人还健康!

2、饮食清淡

湖南人是出了名的能吃辣,但这些年,我一直坚持清淡饮食。像虾子、螃蟹等发物,我很少吃;酸冷、辛辣等刺激性食品,我从来不碰。日常我吃得最多的,是排骨、瘦肉、鸡蛋和蔬菜瓜果,尤其当季的时令蔬果,我每天都吃。

3、坚持锻炼

记得术后那段日子,我很担心上肢水肿,有次我还特意咨询吴建南教授,说想买台理疗仪,帮助身体康复。没想到,吴教授直接把我劝退,说没必要浪费这个钱,自己坚持锻炼效果更好。

 

我听进去了,开始认真践行,从最初的一点一点爬墙,到散步、快步走,再到如今的太极,不管晴空万里还是狂风暴雨,我都每天至少运动半小时,从没有一天懈怠,真的是“生命不息,运动不止”。而我也从中收获了运动的快乐,变得自律与健康。

4、心态平和

最初得知患癌时,我的内心也有过剧烈的震荡,甚至一度濒临绝望,万念俱灰,但生命的力量是顽强的,我感谢家人的陪伴与不放弃,感谢亲友的关怀与鼓励,更感谢上天赋予我好运,让自己碰到了苏逢锡教授、吴建南教授,以及他们的医疗团队,是他们精准的治疗方案、精湛的手术技艺、精心的术后护理,让我获得了二次生命。

 

术后的这些年,我的心态渐归平静,而我也一直心怀感恩,善待身边的每个人,珍惜当下的每一天。


乳腺癌就是个慢性病,姐妹们,让我们慢慢治,慢慢养!


抗癌岁月
活出精彩

 

■以上文字与图片,均已得到患者本人的发布授权。

 

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,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,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/专科门诊。

 

-本文为原创作品,转载须得授权,侵权必究-

雪梅阿姨|口述
康倩|撰文
尤秋婷医生|审核
刘乔宁|排版

Copyright @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:有广州苏逢锡专科门诊部有限公司 粤ICP备19094541号
扫码了解乳腺肿瘤最新资讯
× clo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