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腺癌|PET-CT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
时间:2021-01-01  浏览量:5252

一名乳腺癌患者,在乳腺癌手术前,查出肺部有一个小结节。术后两年多,她的康复状况良好,复查时,肺部小结节也没有变化。

 

多年来,她都是行CT增强扫描。出于对小结节“恶变”的担忧,她考虑是否需要“升舱”,做一次传说中的“头等舱”体检——PET-CT检查。

 

那么,什么是PET-CT检查?它和普通的CT有什么区别?哪些情况下,只做CT就可以,哪些情况建议做PET-CT?

 

本期,我们请到了广州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副院长冷晓明教授,为大家详述PET-CT在医学诊断,尤其是在肿瘤诊断方面的应用。

 

冷晓明  医学博士
主任医师  硕士生导师
广州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副院长

 


 CT,像切片面包,让你一层层看清楚

 

CT是英文词组computed tomography的缩写,它的全称是“计算机断层成像”。

 

什么是断层呢?你可以想象一个大方包,块头很大,很难啃。这时候,我们拿刀把它切成片,一片片薄而轻巧,你想吃哪片就拿哪片。CT就是如此,它把一个大块头的人,按照选定的部位,“断”成不同的“层”,便于你详细观察。

 

观察什么呢?原来,在断层的时候,X线束会对选定层面进行扫描。其中有些X线“麻溜”地穿过去了,有些X线却被“扣留”下来吸收了。于是,计算机上会得到灰度不同的成像。

 

我们观察的,正是这所谓的CT图像。比如下图,就是一张肺部CT片,右肺可见一个10.2mm×5.6mm的结节。

 

注:CT 可见结节,结节表现为中心实性密度,周围可见磨玻璃密度形成的晕,提示为混杂密度结节(部分实性结节)。由于实性成分<6mm,为低危人群,建议 3~6 月随访。

 

从1969年问世以来,CT技术不断更新换代,无论是扫描速度还是图像后处理技术,都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。

 

总体而言,CT检查的优点包括:

 

1. 密度分辨率高

它的图像密度分辨率高于普通X线,CT密度值能直观反映不同组织的密度差别。

 

2. 扫描速度快

以常用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筛查的Force双源CT为例,作为一种较为精准的螺旋CT,它再次刷新了CT扫描的快速度历史,仅需0.25秒,就能让受检者在无需屏气的状态下,完成对心脏的快速扫描。

 

3. 可重建图像

对CT扫描所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后期处理,我们还可以实现三维重建,进一步将病变观察得更清楚。

 

当然了,CT检查也不是十全十美的,它也有缺点。

 

一方面,它对于血管、肌肉等软组织的分辨率比较低。就乳腺疾病的影像诊断而言,我们通常较少运用CT,而是以乳腺X线片、超声和MRI为主。

 

另一方面,它的辐射剂量较大。比如一次常规胸部CT检查,辐射量可达5.8毫希弗;不过,低剂量CT可大幅降低辐射剂量至1.2毫希弗,做一次仅相当于拍了一张X胸片。

 

临床上,CT检查多应用于骨关节、冠脉、颅脑、胸腹部。


 

辐射知多少?


 

毫希弗是辐射剂量的基本单位之一,英文缩写为mSv。

 

生活环境中无处不存在辐射源,以坐飞机为例,假如我们从东京往返纽约,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大概为0.2毫希弗左右。如此低剂量的辐射,对人体而言是无害的。

 

根据我国《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(GB 18871-2002)》,应对任何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水平进行控制,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限值为20毫希弗,其中任何一年的有效剂量不超过50毫希弗。


 

 PET,像追踪大熊猫,帮你快速发现它

 

再来看PET,它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(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)的英文缩写。

 

为了弄明白PET,我们不妨来聊聊大熊猫。通常,大熊猫在人工饲养一段时间后,要被放生到野外耍一耍。但身为国宝,人们很担心它耍丢,为此,在出去浪之前,它的脖子会被套上一个安装了“无线电发射器”的项圈。如此一来,我们就可以暗戳戳地观察保护它,无论它浪到了哪儿,都能被我们利用相应的“无线电接收器”精准探测。

 

PET的原理,正和我们追踪大熊猫一样。不同的是,我们不是利用“无线电”来显示大熊猫的踪迹,而是采用能发射正电子的核素作为显像剂,来捕捉肿瘤的踪影。

 

最常用的,是一种叫做18F-氟代脱氧葡萄糖(18F-FDG)的核素,它是葡萄糖的类似物。在被注射到体内后,人体细胞会将18F-FDG当做葡萄糖,直接吸收利用。

 

癌细胞由于新陈代谢异常旺盛,往往“胃口大”,会比正常细胞“贪食”更多的18F-FDG。但没成想,狡黠的18F-FDG可不像普通葡萄糖那样老实,它能悄咪咪发射γ光子。于是,摄入了大剂量18F-FDG的癌细胞,一不小心就被这些γ光子“点亮”,自我暴露了。

 

以下图为例,这是一张全身扫描的PET图像,从左到右分别为冠状位、横断位、矢状位图像。注意,每张图里都有一个箭头,指向一个黑色的结节,而这个结节所代表的,正是大量“贪食”18F-FDG后被“抓包”的肿瘤。

 

 

从1974年第一台PET首次应用于人体至今,PET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了。总体而言,它的优点在于一次扫描即可行全身检查,不用像CT那样,分部位一次次进行;而且,PET对恶性肿瘤敏感度高,便于分期。

 

不足的是,PET空间分辨率差,比如上面这张图,肿瘤虽然暴露了,但它究竟是在肠道,还是在输尿管,还是在周围的间隙呢?单凭这张相对模糊的PET图片,我们无法精准判断。

 

而且,PET也有辐射,它全身扫描一次的辐射剂量大概在3.8毫希弗左右。

 

临床上,PET最常应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、分期、疗效评估。


 

 PET-CT,1+1>2,完美融合二者优点

 

前面我们分别介绍了CT和PET,两者各有优缺点。

 

CT就像面包切片,能帮助我们观察选定组织的结构,是一种解剖图像;PET就如同追踪大熊猫,能让我们快速发现肿瘤,是一种分子代谢图像。

 

如果把CT和PET两相融合呢?

 

哇!那就厉害了,PET-CT横空出世!

 

通常,我们只需在如下机器上躺15~25分钟,先扫CT,再扫PET,然后同机整合,就能同时得到CT图像、PET图像,以及两者融合的PET-CT图像。

 

 

以下图为例,中间是一张PET图像,它显示肺部有一个黑色的结节肿块,但具体位置看不清;将PET图片与左边的CT图像融合,得到右边的PET-CT图像,于是显而易见——肿块在左肺的肺门处,这是一位肺癌患者!

 

 

作为一种图像融合技术,PET-CT兼顾了解剖成像和功能成像的优势,既能帮助我们发现肿瘤,又能精准定位,在肿瘤应用方面,发挥着非同寻常的作用,包括:

 

① 肿瘤的早期诊断,以及良、恶性鉴别;
② 肿瘤原发病灶的寻找;
③ 恶性肿瘤的分期、分级;
④ 指导肿瘤方案的制定;
⑤ 放疗、介入治疗的精准定位;
⑥ 评估疗效及鉴别肿瘤复发;
⑦ 某些高危人群的肿瘤筛查等。

 

对照PET-CT在肿瘤诊疗中的作用,再回到开篇的那位乳腺癌患者,针对她对肺部小结节的担忧,她有没有必要行PET-CT检查呢?

 

答案是不必要!因为在临床上,CT扫描所显示的肺部结节,良性概率在90%左右;而且患者的这个结节,在乳腺癌手术前就发现了,两年多以来并没变化,基本可考虑是良性的,定期复查即可。

 

要知道,PET-CT即便很优秀,也不是完美无缺。一方面,它的CT扫描参数单一(仅以密度值为参数),且对软组织分辨率低;另一方面,它的辐射剂量较大,全身扫描一次可达8~15毫希弗。

 

所以,别拿“炮弹打蚊子”——几百块做肺部CT能解决的事儿,就没必要花上大几千查PET-CT。除非哪天结节起了变化、怀疑恶变,或考虑乳腺癌出现转移,我们就有必要行PET-CT,把钱花在刀刃上,最大化获益。

 

最后,让我们一图总结,回顾并加深对CT、PET和 PET-CT的认知。

 

 

 

 

想要详细了解PET-CT在乳腺癌方面的应用?赶快扫描二维码,查看视频,跟着冷教授学习起来吧~


-本文为原创作品,转载须得授权,侵权必究-

康倩|撰文
冷晓明教授 尤秋婷医生|审核
刘乔宁|排版
广州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|图源

标签来源:诊断检查
Copyright @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:有广州苏逢锡专科门诊部有限公司 粤ICP备19094541号
扫码了解乳腺肿瘤最新资讯
× close